合资车企为何争当我国电动车商场的接盘侠

2019-12-12 11:57:00  阅读:7408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观察室

撰稿人 | 大宇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退坡,国内电动车市场在一片仓皇中迎来了低谷期。同时,等到望穿欲眼的跨国巨头“外来户们”却蜂拥而至,这一次,真有一种狼群袭来的既视感。

市场低谷期,迎来群雄环伺

一方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1月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售7.2万辆,同比巨跌45.4%。1-11月累计销售89.5万辆,增幅6.9%。但如果12月继续下跌,很可能今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增幅由正变负,总规模不会超过100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到新能源车总量的70%以上。

另一方面,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是国产品牌的天下,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前十的新能源车型里(日系油电混动不被认为是新能源车型),全部被北汽、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国产品牌所垄断。

但是,恰恰是从市场低谷期的2019年开始,合资品牌针对新能源车市场,开始频频动作。

1月特斯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启动,10月开始试生产,近日国产特斯拉Model3宣布获得了国家补贴;2月5日,本田宣布携手宁德时合作研发纯电动车电池;11月29日,宝马和长城宣布合资成立的光速汽车项目正式启动,这一耗资6.5亿欧元的工厂在2022年建成之后将主要生产电动车型;宝马宣布提高宁德时代电池订单,由18年签署时的40亿欧元增加到73亿欧元;大众发布全新纯电品牌电动车ID.3,并宣布在明年就会在国内由一汽大众进行国产上市;11月初,丰田与比亚迪签署纯电动汽车研发公司合作协议;奥迪目前也正在与BYD就电池采购业务谈判中;近日,福特刚刚发布的首辆纯电SUV野马Mach-E,也传出消息有意将在中国进行生产。

长城汽车与宝马汽车联名,这笔生意怎么看长城都不吃亏,但宝马的算盘似乎更精

另外,几乎所有在中国市场上主流的合资品牌,在今年都宣布2020以及之后推出的新产品中,新能源车的比重都将会慢慢的大。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明,国际汽车巨头们都把未来电气化转型押注在了中国市场。

宁德时代,电池生产车间

不到100万辆的总盘子,合资巨头为何还要蜂拥而入?

按销售趋势,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规模很可能不到100万辆,和2000多万辆级别的国内乘用车总盘子相比,占比不到5%。虽然都说新能源是大趋势,但眼下在市场层面的存在感是极低的。

从我们身边就能看出,造车新势力玩资本运作、透支市场信誉度被打回原形,自主品牌电动车大批依靠政策助力进入网约车、出租车,而纯电动车本身带来的里程焦虑和可靠性等问题都让更多消费者们难有购买欲望,纯电动汽车只是官方炒作的厉害,但在市场层面几乎被边缘化而找不到存在感。

中国车市已经连续17个月持续下滑,明年车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现阶段的电动车市场,怎么看都像是一潭死水,很难有起色,这样的境况却在合资巨头们的眼里变成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虽然目前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甜蜜的温床期已经结束,市场确实会迎来一个阶段性的低谷期,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并没有改变,只是从政策驱动调整为市场驱动,真正意义上的“EV蓝海”此时才形成,这对于不缺技术的合资品牌来说就是最大的原动力。

在国家政策层面,工信部近日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按照25%的销量目标,预计当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以上。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2019到2025年复合增速将超过3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到2025年,六年时间里中国至少会诞生一个上千万辆规模的新能源车超级大市场。

这么大的蛋糕,对国产品牌当然是利好,合资品牌又怎会坐视?

其二,这些年4千亿的产业扶持并非有没实质性成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内电动车产业成熟度全球领先,在电池、材料供应链以及制造加工等环节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电池作为纯电车的最为核心也是成本最高的部分,只要能掌握电池供应的话语权,就能解决目前电动车自造面临的两个最大难题:产能和成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极大的竞争优势,电动车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场电池战争,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合资巨头们这么积极的向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动力电池大佬们抛出橄榄枝、疯狂的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圈地”的原因。

其三,目前全球汽车产业都遇到瓶颈期,世界各国都开始执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共识,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潜力的电动车消费市场(根据彭博社新能源调研机构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32年,中国国内市场电动汽车的销量将有望超过燃油发动机车型)。而在合资品牌受众基数最大的20-30万级消费级家用车细分市场,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几乎属于一片空白(混动车型除外),所有合资品牌盯着这块“大蛋糕”为时已久,等的就是政策松绑的这一刻,在这一点上,特斯拉可以说是具有先见之明和行动力的,在一年时间内就在国内完成了工厂建立到试生产的目标,大众也表现的非常迅速,全新纯电品牌电动车ID.3在明年就会在国内由上汽大众进行国产化并上市,这一次国际、合资品牌几乎都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神速”上演市场争夺战,2020年中国车市必定会特别热闹。

其三,合资巨头们在自己的大本营欧洲和北美市场,发展电动车也是遇到了很多现实困境,销量上升空间太小(特斯拉垄断级)、产能供应跟不上(受制于电池供应不足)、还有最为重要的是,相关配套充电桩等基础建设不完善,这样一些问题他们需要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培育而学习经验。对的没错,在纯电汽车行业,很多国际品牌的高层都表示,需要在中国市场向中国企业学习取经。

本月初在海外社会化媒体上流传着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在加州过完感恩节假期的特斯拉车主们,排队数小时充电的场景。不难看出,即便是在特斯拉的老家,也无法完全解决好充电难题。可以说在产业配套这一难题上,中国确实有资格教教欧美人怎么做。

『 最后说说』

从各种迹象来看,合资品牌在等待了多年后,终于熬成了“接盘侠”,对中国车市来说,明年将会是合资品牌电动汽车迎来爆发的一年,市场驱动型的政策导向能够盘活整个产业链的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合资品牌也能通过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更可靠的质量把控,改变一些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消极看法,将消费级家用电动车市场重新带入正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国产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战略似乎也面临巨大的考验。自主品牌相比合资品牌仍然无法建立明显的局部优势,拼杀了几年新能源车的自主品牌们,也许就像演唱会开始前的暖场歌手一样,炒High了气氛之后,就不得不黯然离场。

当然,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END-